满族距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其先人是女真,又称“诸申”、“肃慎”,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
十七世纪末,满族人民陆续迁入呼和浩特,康熙年间,清朝获准从东北地区第一批满洲人迁入呼和浩特地区,第二批迁入的满族当是跟随恪靖公主下嫁而来的侍从和包衣。
乾隆四年(1739年),清朝为永久驻扎八旗兵镇守北疆,巩固统治,在归化城东五里处建了绥远城。该城建筑完工后,将驻在山西右玉的“建威将军”王常调来绥远城,改称“绥远将军”,原驻右玉的满族八旗官兵,就此迁移定居在这里。乾隆中叶起,准许官兵携带家口,这些满族八旗官兵便逐渐定居呼和浩特。据统计,当时居住在绥远城的满族士兵和家属共有一万五千多人。新城区也成了满族聚居区。
【服饰】
满族服饰承袭了女真传统,无论男女均身着袍服,分为单、夹、皮、绵四种材质。满族袍服的特点主要是圆领、窄袖、捻襟、带扣袢、衣裳连结,窄袖前端接有一个半月形的袖头,俗称马蹄袖。
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其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礼仪】
满族是一个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有着独特的礼仪礼节。满族一直保持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满族民居屋内摆设】
满族在入关以前的住房建筑特点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入关后,驻防城里的满族按旗居住,一家一户住统一规格的老官房,外部呈马鞍形,是两出水的瓦房。一家住两间,里外屋,全是倒炕,就是南炕。屋里西墙设有祖宗板,供祖宗牌位和家谱,台上摆木香碟,台沿贴着挂钱儿,其颜色按照主人的旗属确定。比如,黄旗的就挂黄钱儿。小院儿前影壁后方插着一只神杆,称为“索罗杆”,杆上有锡斗,祭神时把供神鸦或喜鹊的肉放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