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服胸前背后都绣有补子,按照官吏的品级依次为:文职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鹂、六品鹭鸶、七品鸳鸯、八品鹌鹑、九品练鹊。武职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除了要在官服上区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官吏还要佩戴不同等级标志的顶戴花翎。顶戴也分九品,一品到九品依次为红宝石、红珊瑚、蓝宝石、青金石、白水晶、砗磲、素金、阴文镂花金、阳文镂花金等,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无顶珠者无官品。
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另外,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两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编制,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六品以下则戴鶡鸟尾羽,称为蓝翎,无眼,俗谓老鸹翎。绥远城将军所穿官服补子为海水麒麟,顶珠为红宝石,配双眼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