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
搜索

10/2020.02 · 内蒙古将军衙署“澄园”探考


绥远城位于今天的呼和浩特新城区。城址选筑于明代的归化城东北五里。乾隆二年(1737)动工,乾隆四年(1739)六月竣工,御赐城名"绥远",将军衙署设于城内中心鼓楼西侧。按一品封疆大吏等级建造。绥远将军衙署自建成之日起,一直是清政府统治漠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清代曾有七十九位将军在此任职,是管辖绥远城驻防八旗、归化城土默特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节制宣化和大同绿旗兵事务的机构。绥远城与归化城成犄角之势,素有"北国锁钥"之称。

在清代绥远城(新城)将军衙署的东跨院,现存一座围廊相绕歇山式厅堂建筑,乃为衙署内建于1930年的园林建筑遗存。此园名曰“澄园”。由于建于衙署深院,非一般人所能涉足之禁地,且于抗战期问荒废,故对此园鲜为人知。1983年刘成法先生在所撰《绥远将军衙署历史沿革》一文中,曾引用《绥远通志稿·名胜》有关“澄园”的记载.但未深入论述。近年来笔者参与衙署的维修,在勘探测绘过程中陆续发现有与“澄园”有关的碑铭和部分其它一些实物遗存而引起对它的兴趣。这些实物不仅是对有关文献的一项重要补阙,而且对其造园的时代背景起因、规模四至、园林造景及其历史变迁等情况基本得予了解。同时就呼市地区清代以来直到民国期间园林发展历史的研究无不有所译益.故草撰此文于以探考。

将军衙署建成于清代乾隆二年,为清王朝镇守北部边疆,按照一品封疆大吏等级建造的官署建筑.等级之严格不能随意改变,一直延续到清末。但在清王朝覆灭之后的民国阶段,自l 912年到I 949年解放矮短的三十七年中,衙署改建之风时起彼伏.其中原因主要在此期间曾在这里的将军、都统、省主席等权势人物的更迭太多,他们的观念总是要把其官邸装饰更新,以显其壮观和追求享受上的舒适,只要搞到钱便随心所欲地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扩建。他们不似清代那样受严格等级制度的限制.到解放前衙署建筑几乎失去了原貌。

清代衙署曾置有花园于西跨院内,清末衙署久旷失修,栋宇倾圯,花园更是芜秽不堪。民国三年(1 91 4年)张绍曾任将军期间,将此花园改建为政务厅(后为秘书处)起造房屋十排。这一举动,不仅毁掉衙署内一处园林景观,而且自此开始了对衙署的大肆改建和扩建。民国期间几乎每任当权者都有程度不同的营缮活动,其中以1922年、1924年、1930年、1931年之规模为大。“澄园”的创建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澄园”创建的起因和动机,按当时任绥远省主席李培基的说法是:“遂至省会之区,竞无一游观休息之地,识者病焉”。于是亲予设计、耗资数千元,用时四个月建成。

建成后的“澄园”,在现状实地已无法觅其全貌.原制规模及布局形制在《绥远通志稿·名胜》中曾作如下描述:“地虽非广,然较古之半亩园三倍矣。且缮治精雅.别饶佳趣,每值春和景明,群芳竞发,锦历万秋,百卉长妍。以抚民论证之邸,而特辟退食栖心之所。视裴令绿野,温公独乐,亦复何异乎。园之北垣处,有土山如培嵝.高不逾五仞,而登之则西北阛匱,均历历在目。又以其径旋而上,形之小而秀也,乃锡(赐)嘉名曰“螺山”,盖取古诗人赞小孤山语,如水晶盘里青螺之意。惟彼托以清波,此则衬以绿茵耳。山阴暗置吸水机,常引水使循曲涧下流,复于山麓秋池塘受之。园中花草即以此为灌溉之渊泉焉。近南处建书室三楹,曰“味莼轩”,明窗对启,爽气怡人,虽栋粱不雕,而自居清华远俗之概.是静养天倪绝佳处也。介于山与轩之间者,曰“两宜亭”,八角飞梵,垂栏绕砌,采精石琢矮案置中央,左右配座具一二事。可以遦署,可以赏月,品茗观书.亦尢往而弗适。登此北望复见有亭冀然.特出于螺山之坳.是曰“观稼”。其结构视两宜为少朴.然所居既高,一若愈朴乃愈显简要,肃穆雅致耳。总之,全园景物,不尚奇巧而不失拙,不求宏丽而不流于陋”。这里所指“味莼轩”正是至今仍保存完整的三间歇山式厅堂,又称花厅。

1993年味莼轩之北勘探发掘地基时发现残碑一块及一些雕花砖件,残碑尚见文字有“…纵横画为……门为网球场东为果……鱼池内以石簇起假山磊……玫瑰以及其它树木不而足当……映风光骀荡气象万千……游憩其中……自己巳秋承乏省政府主席……清以一新耳目惟区……乃记崖略函告……日绥远……”。从其断断续续的文字表述来看,当与澄园创建有关,其中园内置有网球场、果树、玫瑰等细节描绘为前述文献之补充。“省政府主席”则为李培基,从“乃记崖略函告”推断,似为营缮澄园的记事碑铭。

1996年又于“味莼轩”前院发现散存于地表和地下的三件石槽,起初以为是饮马水槽,因清代东院曾设有马号.但经清洗冲刷各槽均刻有题字。其中一件上首竖书曰“中华民国十九年”,横书四字“得近自然”,下首书曰“李培基题”。另一件无上首题字,横刻四字“天机活泼”,下首小字竖书“知鱼乐者”。第三件上首刻书“民国十九年”,横书四字“退而结网”,下首刻书“涵礎书”。石槽长、宽为1.64×0.86×0.50米,池心长、宽、深为1.28×0.57×0.29米右侧并有一径8公分的排水孔。按题字可证,应为养鱼石槽乃澄园的遗存文物之一,按民国十九年可证“澄园”建于1930年无疑。

据上述文献、残碑文字及石槽题字相互对照互补分析,对澄园确切建造年代、布局形制、规模范围、景物设施基本证实并得予昔日澄园景观的再现。

据残碑中“已已秋”推算,乃为庚午年(1930年)七月二十四日,此日当为澄园告竣立碑之日。建成澄园后的范围四至.据文献所载经实地考查当于今衙署东院北部,南起“味莼轩”,北到衙署北墙垣东起院之东墙,西至衙署三(四)堂院内东厢之处。除花园外尚包括有网球场等设施。

衙署与澄园的通道,据各方面分析共有二处,一其中之一可由三堂院内东厢明问穿堂进入,恰与澄园内“味莼轩”与”两宜亭”之间相对。衙署院内的厢房般皆为正面内侧檐廊之制,唯三堂院东厢为前后(东西)两面檐廊,且明间存有内外门饰遗迹.推断此制为澄园创建后改制而为(1993年维修时,为顾及安全而恢复为内向单檐廊形制),是衙署进出澄园的主要出入口。其二是以“味莼轩”为进出口的南向通道.“味莼轩”与1931年建成的“傅公馆”南北呼应,其间夹以当时地下指挥中心(地下室)及其东侧的六间厅,是当时省府要员经常出入与活动场所。经“味莼轩”进澄园亦十分的方便。

澄园的布局形制,具有我国传统园林取之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风格特色与其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不同而随势自然布局。叠山、理水、设施构筑及树木花卉分布高低起伏而错落别致,亭、轩、假山等赋予“两宜”、“观稼”、“螺山”等称谓,富于诗情画意的名称大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文化艺术内涵.用“吸水机抽水的人造瀑流“曲涧下注”.则造就了处浓缩自然静中有动的环境.更加增添了澄园内“爽气恰人”的勃勃生机。乃不失一处缮治精雅.别饶佳趣”的别致景观。

澄园的造同。不尚奇巧而不失于拙,不求宏丽而不流于陋”的风格,追求一若逾朴乃愈是其简要肃穆雅致”的艺术效果,是继承我国的传统造园“宁拙勿巧”风格的体现。此在现存的建筑实例—“味莼轩”建筑形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味莼轩”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架,为周施围廊大木歇山式构制,明间前后相通辟门,两次间南北“明窗对启”,直棱栏杆绕檐柱四周而设,粱柱檩枋用材纤细而构造简洁,屋盖平缓而有举无折,“栋梁不雕”赫红刷饰,不施彩绘,整体风格朴实无华,“两宜”、”观稼”虽物已不存,然亦具同样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程做法上,“味莼轩”在墙体,门窗装修方面,除具传统工艺一面外,尚把“西式”风格做法吸收运用其中,玻窗双启,园券砖构,室内隔扇简化处理等,与1924年改建后的衙署三堂、1931年建成的傅公馆及轩之东傍的六间厅“西式”做法有其相近之处,与衙署传统的建筑形制形成很明显差别。这一点恰好说明民国期间对衙署随心所欲的大肆改、扩建中追求的时髦和崇尚“西化”的一种心态表现。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趋势。

在论及澄园造景艺术风格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澄园创建的动机。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之灾,赈济灾民乃属当时百事之首,然而就在这期间却以“抚民论政之邸,而特辟退食栖心之所”而大兴土木营建园林作为其“游观休息之地”。故澄园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方面,其动机都是为满足当权统治者的享受更为舒适而出发,在探考和认识澄园的同时,还应对其所反映出来的没落的消极意识与造园风格予以严格区别。

澄园毁于何时不见记载,1993年在勘探发掘中,曾于园址地下发现口伪投降时焚烧的大量档案的灰烬遗存,其中见有乌素图村的户籍档案等残件,当可断定此前澄园主体已荒废失存或改作它用。以此推算澄园建成之后到抗战期间.也就仅仅十年左右的历史。

澄园尽管历史较短.但作为一方名胜收集在《绥远通志稿》中,可见当时的知名度曾享及一时,在呼市地区清代以来的园林发展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呼市地区清代以来到民国期间,园林设施的发展十分落后,远不及其它省区,以将军衙署花园(原西院),公主府花园为代表的官署花园可谓有名,但有关史料及宴物早已荡然无存。私家花园以西龙王庙村建于清道光初年的“董家花园”为最大,在呼市曾以慈禧太后还在姑娘时就曾来此游玩而至今仍传为美谈。然而时过境迁,花园亦早已失存。此外所传新城的“屠家花园”、旧城北现植物园处的“翟家花园”,此两处“花园”其实不过是瓜棚豆架围绕的泥房土屋,四周略栽有桃杏杨柳,窗前摆放一些花卉盆景而已.就是董家花园,也因“功名”不就的等级限制,在园内也未建造过亭、轩等设施。澄园是民国期问以官方名义营建的园林,不仅文献有载资料详实,且原状园林建筑及其它实物尚有遗存,因而对呼市地区园林发展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期文物部门对澄园的“味莼轩”进行维修,我们希望将其作为衙署内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能予原状风貌保留下来,确是件大好的佳事。(作者:张晓东)


参考文献:

《绥远通志稿·名胜》

《绥远将军衙署历史沿革》

《土默特历史沿革》

《清绥远将军衙署》

推荐新闻